公学·专科
NEWS CENTER
公学·联络
公学·联络
详情
医院内感染是指患者住院期间因外源性或内源性因素获得的感染,由于眼科患者多数需行手术治疗且术后防控感染措施不完善,是感染的高危人群。术后感染加重了眼科患者的心理、经济负担,且因晶状体、眼角膜均为无血管组织,难以抵抗病原菌,故为病原菌繁殖和生长提供有利环境,不利于患者康复。此外,眼部手术会降低机体防御反射及免疫功能,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健康状态,但目前患者术后感染风险因素和护理方案尚无统一结论。因此,明确感染发生风险因素,联合应用针对性干预措施是降低术后感染风险的重要途径。本研究选取80例眼科手术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,旨在分析其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总结护理对策。现报告如下。
1资料与方法
1.1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1月1日~2020年12月31日于我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。
纳入标准:
①具备眼科手术指征且经眼底、影像学等检查确诊为眼部疾病;
②各项资料及病历记录完整;
③首次行眼部手术治疗;
④术前眼部存在感染性疾病者。
排除标准:
①严重弱视、青光眼晚期、角膜炎、泪囊炎、结膜炎者;
②合并重大器官疾病或恶性肿瘤者;
③妊娠、哺乳期妇女。研究对象中男47例、女33例,年龄39~71(52.41±4.09)岁。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,且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。
1.2方法
1.2.1调查方法收集8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、医嘱单、病情记录、生命体征及检查报告,纳入性别、年龄、糖尿病病史、高血压病史、手术部位、抗菌药物使用情况、侵入性操作、接触性检查、术中玻璃体溢出、手术时间等指标,按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将其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36例,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感染与上述因素间有无相关性。
1.2.2判定标准根据第三版《中华眼科学》中关于眼内感染的诊断标准判定患者术后是否发生感染:
①眼部疼痛、红肿、畏光流泪或突发性视力减退。
②玻璃体液、房水培养结果呈阳性则为真菌或细菌感染。
1.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.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。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,采用χ2检验;计量资料以x±s表示,采用t检验。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。以P<0.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2结果
2.1眼科患者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及分布80例患者中,切口感染27例(33.75%),呼吸道感染5例(6.25%),胃肠道感染2例(2.50%),血液感染1例(1.25%),泌尿感染1例(1.25%),总计36例(45.00%)。
2.2两组术后感染的单因素分析见表1。
2.3眼科患者术后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2。
3讨论
3.1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感染是眼科手术患者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,多为术后72h内急骤起病,视力在短时间内受到直接损害,造成眼部疼痛及视力下降,若未能及时给予有效、合理的处置,最终可能发展为失明。杨葆华等研究认为,术中侵入性操作、接触性检查等过程均有可能使病原菌侵入眼球继发感染,加之细胞变异、耐药性不断加强,感染发生率居高不下。
本研究对80例眼科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,结果显示,术后感染发生率高达45.00%,眼科住院患者医源性感染发生率为6.28%,分布由高到低为切口感染(33.75%)、呼吸道感染(6.25%)、胃肠道感染(2.50%)、血液感染(1.25%)及泌尿系统感染(1.25%)。为降低眼科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,本研究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眼科患者术后感染存在5个高危因素,分别为年龄≥65岁、有糖尿病病史、侵入性操作、术中玻璃体溢出、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。
分析原因可能为:
①高龄患者随年龄升高各器官机能减退,对外界病原菌的抵抗力随之降低,故更易受病原菌侵害造成感染。
②手术时间越长患者暴露在医疗环境中的时间越长,术中操作不当、工作人员流动等因素均为患者术后感染风险的高危因素。
③糖尿病患者皮肤表面糖分高是病原菌理想的培养基,故其皮肤表面易定植病原菌而继发感染。
④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在抑制病原菌繁殖、生长方面意义重大,术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利于预防病原菌感染。
⑤眼科常见的眼内异物取出、眼外伤处置、球旁注射等操作均属于侵入性操作,侵入性操作会破坏患者皮肤黏膜完整性并成为病原菌侵入、繁殖的便利途径,若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意外接触患者血液、分泌物、污染部位后未严格消毒,均可能造成患者术后感染。
3.2护理对策
3.2.1护理人员培训眼科无菌操作过程中,护理人员是直接执行者,其护理行为的规范性与感染发生风险密切相关。因此,需强化关于日常清洁、护理消毒等工作质量的培训,提高眼科护理人员专业水平,更新其预防、控制术后感染的知识储备,使其在突发情况时能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。
3.2.2心理护理眼科手术患者对手术及预后结局常有较高期待,且对术后视力恢复水平要求较高。患者术后发生感染后常表现为视力急剧下降、剧烈疼痛,因缺乏心理准备,患者及其家属易出现焦虑、紧张、担忧、恐惧等负性情绪,丧失治疗信心甚至拒绝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。护理人员应以患者年龄、受教育程度为依据结合不同心理特征正确引导其对待疾病的态度。
①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者沟通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,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并为其疏导不良情绪,帮助患者积极面对治疗。
②使患者明确护患目标一致性的同时,鼓励其积极面对现实,改善抵触情绪,提高护理依从性。
③为患者讲解术后感染的原因及相关知识,通过为患者讲解以往病例使其明确感染是可以治愈的。
3.2.3术前护理及规范性技术操作
①完善术前准备工作,包括泪道冲洗、结膜囊冲洗及结膜囊细菌培养等,严格执行尿、血、胸片、心电图、肝、肾、B超等检查。
②术前30min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充分散瞳,给予其10mg地西泮注射液+1U注射用巴曲酶肌内注射。
③护理人员需熟练掌握球侧、结膜下注射的技巧,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眼球注射痛苦。
④及时清除眼部分泌物后再给予患者抗生素局部注射,密切观察其注射后眼部变化及全身不良反应。
3.2.4术后护理
①预防感染: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要求,保证手卫生,对医疗垃圾应进行统一处理,将其放置于黄色医疗垃圾袋中,待回收后进行处理。护理人员应对裂隙灯、眼压计等相关仪器进行检查、消毒,并粘贴感染标志牌。保持患者病房的卫生整洁,严格管理探视人员,每日进行2次紫外线照射消毒,对桌面上的物品表面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,防止因感染扩散,使患者眼内炎爆发。应实行患者滴用眼药水、眼药膏等专人专用原则,区分健眼与患眼的眼药水,实现一眼一瓶。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滴眼药水时向患侧倾斜,并嘱患者以患眼低位入睡,防止患眼分泌物流至健眼,造成交叉感染。
②用药支持:合理联合用药以达到抗菌消炎的目的,护理人员应科学安排眼药水的点眼时间,保持各种眼药水使用间隔5min,保证各种眼药水在患眼内有效吸收,使药物在患眼中的血药浓度较高。应避免在患者睡眠期间进行治疗操作,缓解患者精神压力,为患者提供适宜睡眠的病房环境,保证患者睡眠质量。
③加强病房巡视:对患眼及患者心理变化进行观察。护理人员落实“早期发现、诊断并及时给予治疗”指导思想。观察患者眼部敷料渗血、渗液情况,询问是否有眼部肿痛、头痛等症状。
④结合患者个人喜好、病情状况为其制定高维生素、高蛋白、易消化的饮食方案,指导其增加粗纤维素的新鲜果蔬摄入,大量饮水以保持排便通畅。告知患者避免食用刺激性、辛辣食物。
综上所述,眼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中切口感染占比最高,年龄≥65岁、有糖尿病病史、侵入性操作、术中玻璃体溢出、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是其术后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。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后,围术期给予患者心理护理、用药支持、规范性操作等措施可避免其术后出现感染等不良后果。但本研究纳入样本数量较小,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移,期待未来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,为眼科术后患者临床护理提供有效参考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在线留言
WRITE A MESSAGE TO US
湖北公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(公众号:三峡护理研究院)是一家以医学教育,医学研究,护理研究,护理科研方法学培训,学术项目辅导,科研项目管理,信息技术服务为核心的学术研究机构。
服务热线:
刘老师 156 5297 9985
张老师 132 3560 8958
关注·公学
扫一扫二维码
关注公学教育
公众号
©Copyright 公学教育 备案号 鄂ICP备2021011237号-1